本来该睡了。但是一本好书,使我不得不在深夜爬起来重新思考下。一些点点滴滴。
1、无论何时,都可能突然碰壁 研究,是一种难以预料结果的工作。研究者在开始一项构思优秀的研究之前,都会假设这样的一个场景: “做了这个就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产生这样的作用” ,进而预计最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很顺利, 自然而然就确信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但实际中,很可能会做着做着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时,研究者就会怀疑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有的时候都怀疑自己研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而后就越发不安,越发进行不下去了。研究与做练习题不同。教科书上每章章末的习题,不论多么困难,但只要应用这章所学的定理和思考方法就一定能解答。研究却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
2、无论做哪种研究,不管是难还是简单,在开始之前都是充满希望的。多数情况不会一开始就走到了尽头。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成功之后,可能又会觉得不敢相信: “真的这样就解决了吗?” 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有两种感觉: “能不能行呢?”这种不安感,以及“啊!成功了! ”这种成就感。研究者亲身体验这两种感觉将成为智慧体力强有力的基石。
3、总是有很多人说要研究高端的东西,要深入研究数学,要研究本质的基础的东西,并以此为目标。其实这些都不算是目标,都是对研究的性质或者是结果的一种希望,希望通过某个具体研究项目而能够研究到本质。 如果真的是以研究本质为目标的话, 研究肯定会是行不通的,就会考虑: “这样一直研究下去就会得到好结果吗?现在是不是在解决本质的问题呢?”这时,已经不是在思考问题本身了, 而是在顾虑这样做下去的意义与成果,失去了研究的心态,陷于无尽的烦恼当中。
4、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构想,并不一定是要征求对方的回答,或听取对方的意见。即便那个人是这方面的专家也没关系。把自己的构想跟他人交流,是要锤炼自己的想法,发现不完备之处。
只在自己的头脑中思考构想,是暗地里的思考,那样就会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无法发现其中的纰漏。而跟他人交流时,要想得到对方的理解,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讲出来。比如,讲解的时候说“这个想法可是很好的啊! ”对方一定会问: “你说好,那理由是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给予明确的解释了,进而就可以发现自己的构想哪个地方还有漏洞。
5、好的构想正是来自于荒唐无稽的想法。 认真的人做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尽力避免失败,一步一个台阶迈向成功。但是,为了产生出好的构想,发明出独创的技术,极端一些,可以说是荒唐无稽,通常我们称之为思想的飞跃。这一点,对于研究者是必不可少的。 而从现状出发,进行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结论。像这样的思考方法就很难实现飞跃。要想成功的话就直接从结论起步去做,也就是要从希望的结果开始做下去。这就是一种外行人的思考方法。
一些有趣的论点。
1、《2001 年宇宙之旅》的原作者亚瑟 C 克拉克曾写过三条很有趣的技术法则。
第一条:科学工作者声明某件事情是可行的时候,基本上他不会错。但当他说不可能的时候,他很可能错了。 第二条:发现极限在哪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超越极限,尝试向稍微超越这个极限的领域迈进、冒险。 第三条:无论是哪种技术,只要它是非常先进的,那看起来都跟魔术没什么区别。
2、但凡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他们都很博学。不仅局限于自身研究的领域,也涉猎其他的领域。其次,他们头脑反应都很快。他们不仅能在交谈的时候迅速反应出对方说的与自己要说的有什么共同点与矛盾的地方,其间有什么理论联系,并能一下子引证与之相关的事实。所以听他讲东西很有趣,很带劲。这些人都很会开玩笑。他们开玩笑,会把生活中的琐事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结合起来,把其间的共同点与矛盾的地方夸大,让人很明显地感觉到其中奇怪的地方,说得就像是真事一样。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思维这个东西,一旦停滞下来。马上就会被睡意笼罩。